温情守护,让使命与大爱同行
——救助工作十年心路历程
每一座美丽城市的背后,都有一群为她挥洒智慧与汗水的好人;每一个微笑或泪水背后,都有一段历经艰辛感人肺腑的好事。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作为社会最困难、最特殊、最边缘的弱势困难群体,对他们的救助帮扶,考量着社会的温度与良心。近年来,淮北市救助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救助机构在“托底线、救急难”中的保障作用,深入开展主动救助,关爱救助活动,切实维护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
苦——再脏再累,也不皱眉
有一种生活,没有体验过,无法了解那种艰难;有一种眼神,没有接触过,无法感受那种渴望。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可是面对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浑身散发着腥臭甚至患有传染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恐怕多数人都会选择吝啬爱心,敬而远之。但我们没有选择退缩,对来站接受救助的长期流浪人员,每一次都是强忍着难闻的气味,耐心地为他们清理身上每一处污痕,努力让每一位“回家”的流浪者们都是衣着整齐,精神饱满。
去年3月1日凌晨,一名外地市受助人员突然出现昏迷状态,值班人员迅速将其送往市人民医院抢救。经诊断系血糖过低导致昏迷,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该受助人员终于苏醒过来。看护期间,在为其接小便时,发现他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一股恶臭迅速弥漫整个病房,同病室的人员都忍不住跑到了门外。工作人员强忍胃内的翻江倒海为其擦洗,并换上干净的棉衣。得知我们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医生和病人都不禁交口称赞:“你们比花钱雇的陪护还要贴心” ,“就是作为儿女的,也不见得都能做到这一步”。听到这些,工作人员满身的疲惫都化作了由衷的欣慰。凌晨5点,在征得医生同意后,我们顾不上休息,又冒雨驱车400余公里将其安全送返。完成交接手续后,我们已近10个小时没有睡觉和吃饭。
辣——他们动手,绝不还手
救助工作最难的不仅仅是照顾好受助对象的饮食起居,而是在受助对象管理的不可控上,工作过程中挨打、挨骂甚至遇到受伤危险,对我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记得有一次在街面劝导一名流浪人员的基本情况时,该流浪人员突然发狂,挥起拳头向我们打来,工作人员躲闪不及被打中鼻子。为防止事态扩大,工作人员奋不顾身冲上前抱住该名流浪人员,等将他控制住后,这才注意到鼻子里流出的血已染红了衣服。
2019年12月,时值寒冬,我站西侧濉河边有外地一家六口人傍河而居,经劝说多次都拒绝入站接受救助。期间每当我们想要靠近劝导时,这6名流浪人员均表现出非常抵触的情绪,每一次都是破口大骂,送去的御寒物品也全被丢弃。面对这一切,我坚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用真心去感化他们,去赢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夜间刺骨的寒风让同事都患上了感冒,但是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们选择了不抛弃、不放弃,值守工作一直坚持到他们安全离开。
酸——多些理解,少点责备
“工作辛苦一点不要紧,就怕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换来的却是冷眼与口水” 。近年来,随着城市文明创建和救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街面主动救助工作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每次上街救助,我都会不厌其烦的对沿街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在对一些年老或残疾人的劝说过程中,会有不明就里的市民谴责我们“要钱犯法吗”、“没有爱心”等等,甚至故意当着我们的面继续施舍。每当这时,我们都会忍着责备与委屈,一边宣传救助政策,一边继续开导,直至将乞讨者劝离或接回站内。
救助工作遵循的原则是自愿求助,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受助对象不愿接受救助,就不能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有时候接到市民举报电话,我们赶到现场即便好话说尽,有些长期流浪乞讨人员仍拒绝入站受助,有的虽然愿意来站接受救助,但因不能满足其救助政策以外的要求,他们也会转身离开。这时一些群众就会指责我们“不作为”或“执行不力”,影响了市容市貌。对此,我们只能报以心酸和无奈的苦笑。
甜——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要问救助工作中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帮助更多的受助人员走上回家之路。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滞留人员寻亲服务,在传统寻亲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借智借力、统筹资源,滞留人员不断增加的趋势得到遏制,先后为400余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聋哑残障等特殊人员找到了家人,把民政人的真情与大爱传递到了全国各地。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甘肃籍老人的回家之路,在站救助期间,状态好的时候仅能说出甘肃、卫城等字眼,这时候传统查询手段无异于大海捞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对接公安机关反复研判查询,十几天后,终于帮他找到了家人。他的儿子激动的定了两天后的机票来接,后来实在等不及了,连夜开车赶了过来,见面后,老人的儿子跪倒在老父亲的面前,泪流满面:“爸,您咋能跑这么远?爸,儿子不孝,儿子这就带您回家!”老人的儿子紧紧搂着神情有些呆滞茫然的父亲,再三向我们鞠躬致谢,他说:“整整五年了,没想到素昧平生的你们能帮他找到回家的路,让我还有机会再喊一声爸爸……”
这样的寻亲事例在淮北市救助站还有很多很多,全省救助系统率先开展人脸识别寻亲,全省救助系统首例家族血样比对寻亲等,无不展示着淮北救助人的担当与作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业绩,也没有令人羡慕的薪酬待遇,但我亲历的是家人团聚相拥而泣的感人场面,感受的是白发双亲答谢下跪的动容瞬间,收获的是鞭炮齐鸣锦旗相送的最美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