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嘱托下的改革实践——淮北“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全国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
从摆脱贫困到巩固脱贫成果,再到助力乡村振兴,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心头大事。2022年,五年过渡期过半,“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被提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明了方向。
“双策合一”首试 淮北勇担先锋
淮北,这座从“煤城”转型为“美城”的北方城市,再次勇挑改革重担。刘桥、临涣、宋疃、渠沟、朔里5个镇成为改革先锋,探索建立“六大体系”,为全国提供示范。
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践行,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淮北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构建精准、高效、智慧、温暖的救助帮扶体系,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过去,淮北市6万余名低收入人口因部门分割、流程繁琐,申请救助需多次奔波。如今,随着“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这一状况得到改善。2023年开始,淮北市出台实施方案,以“减负增效、精准帮扶”为目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民政部门牵头,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革新机制,创构政策,共同探索“六大体系”工作方法。
试点过程中,监测系统升级,实现一个数据平台动态监测;标准和流程统一,避免多头多次申请、核对、审核;救助帮扶政策整合,群众享受更全面帮扶;人员管理服务规范,基层负担减轻。淮北市还建立长效机制,研究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对符合条件对象分类管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连续两年纳入省委深改委工作要点,写入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副省长张曙光3次来淮深入调研、亲自调度。
试点工作纳入市委一号文件、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年度工作要点、市政府年度工作重点、市委督查考核事项,市民政局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和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八大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建立市、县、镇三级工作专班,一体部署推进试点工作。
“救”“帮”精准高效 温暖直达民心
淮北市围绕“待遇不降低、财政可承受、经验可推广、未来可持续”目标,让救助帮扶更加精准高效,切实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渠沟镇何磊夫妇曾因申请繁琐而苦恼,丈夫卧床不起,家庭经济压力大。如今,淮北市新推出的低收入人口认定流程,让他们只需“一次申请”,15个工作日内就能完成。14个环节精简为7个,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限。刘桥镇王某在被识别为低保对象后,当月获得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近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
改革还整合了人员与职责。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民政部门牵头推进,各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在宋疃镇,合并民政与农业农村相关职能,将民政协理员和乡村振兴专干合并为低收入人口帮扶专干,基层网格员由195人调整为97人,人员精减50%,实现减负增效。
此外,淮北市优化工作流程,线上、线下申请都变得简单快捷。微信小程序、“皖救一点通”等信息化手段让救助帮扶政策触手可及。监测预警系统为困难群众筑起坚实的“防护墙”。在2024年第三方调查评估中,群众政策知晓率达99.2%、试点工作可持续性达99.35%、基层干部群众满意度达99.81%。
“输血”“造血”并举 田园绘就希望
广袤的田野承载着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的梦想。宋疃镇打造“低收入人口服务联盟”,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帮扶格局,12个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低收入人口预留约10%的临时就业岗位,目前黄营郁翠林、新园果蔬种植等8家村级合作社为25名低收入人口提供临时岗位,日薪70至80元。镇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中心主任胡敬杰介绍,通过“政府+”模式,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如联络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与和村社区签订研学协议,实现双赢。
临涣镇魏大娘曾常年享受低保待遇,如今家庭困难有所改善,想自食其力。“衔接并轨”政策出台后,镇里推出“订单式饲养山羊”产业帮扶项目,魏大娘成功领到两头怀孕的母羊,开始了养殖之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预计年增收1800元。
杜集区朔里镇开设乡村共富微工厂,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全镇经济多元发展。村民张云英农闲时,会在家门口工厂接一些计件手工活,每月有600到800元的收入。
淮北市还注重精神帮扶和智力支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服务,让低收入人口“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2024年,全市有4700余名低收入人口享受到了产业扶持、创业就业、就业培训、小额贷款、入股分红等帮扶政策。市、县(区)共投入资金813.98万元,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助洁、助餐、就业培训等服务,惠及1.58万人次。
2025年3月10日《农民日报》刊发淮北市委书记汪华东访谈,他表示,淮北市将持续巩固拓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工作成果,构建常态化帮扶体系,努力把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推出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