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银龄 健康长寿
重阳将至,市民政局对全市百岁老人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我市现有百岁老人共计439人,其分布与特征蕴含一定的规律性,为探索健康长寿之道、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深入解码区域长寿核心密码
乡梓宜居,福地养人。百岁老人的分布呈现鲜明的地域规律。主要集中于人口大县濉溪县,其数量显著领先,达271人,占总数的61.7%;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分别为65人、58人、45人。同时,数据显示,农村户籍百岁老人331人(75.4%),城镇户籍108人(24.6%),乡村户籍的百岁老人比例明显偏高,揭示舒缓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生态环境对健康长寿的叠加促进作用。
巾帼长寿,期颐可期。性别差异极为突出,百岁老人中女性共325人,占总数的74.0%,男性为114人(26.0%),女性数量约为男性的2.85倍,全市最年长的113岁老人也是女性,凸显女性长寿优势。年龄结构主体分明,以100至105岁的低龄百岁老人为主体,达416人,占比94.8%。106至110岁20人(4.6%),111至115岁3人(0.7%),超高龄老人比例相对较低。随着增龄,人数锐减,突出高龄阶段生活质量面临挑战。
身心康泰,亲缘为依。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超过八成老人具备基本行走能力(80.0%)和生活自理能力(82.7%),近九成(87.2%)能正常沟通,家庭养老仍是主流。多数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共367人(83.6%),表明长寿与较好的生活质量相关联,享受亲情的温暖与照护是其长寿的重要基石。
勤劳一生,政策托底。职业背景多为务农,达356人(81.1%),形成了勤劳坚韧的品格和规律的作息。经济保障来源多元,享受政府高龄补贴和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均超过九成(分别为92.3%和93.4%)。
系统谋谱写养老新篇章
凝练长寿规律,推广本土经验。对濉溪县等长寿老人集中区域进行专项调研,系统分析其自然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习俗与社会交往模式,科学验证其与健康长寿的关联性,进而总结、提炼出一套具有本地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区域健康养老模式”。
聚焦高龄群体,深化健康服务。针对106岁以上超高龄老人群体,推动健康服务从 “延年益寿”向“增龄提质” 深刻转变。除了提供上门医疗、功能康复、认知障碍干预等精准服务外,更需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尊严维护。应整合医疗、康复、社工、志愿者等资源,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全人化的关怀方案,让他们在获得专业照护的同时,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尊严。
筑牢健康基石,弘扬孝亲文化。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面向全人群特别是男性群体加强健康干预,致力于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缩小性别间的健康差距,核心目标是延长公民的健康生命年。灵活运用护理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赋能家庭养老功能,使其继续作为社会养老体系的坚实基石。
汇聚社会力量,构建多元保障。着力构建覆盖全面、供给多元、支付可持续的养老服务网络。在服务供给上,政府重点保基本、强弱项,家庭承担情感慰藉与日常照护,社会力量则满足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在支付体系上,完善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在发展环境上,加强行业监管与标准建设,营造公平、透明、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激励各方力量有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