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生底线 提升帮扶实效
淮北市坚持以“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为目标,通过政策集成、动态监测、多元协同等方式,持续深化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建立统一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政策体系(试行)》《淮北市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实施方案》,明确“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救助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在全国率先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并拓展至全省推行,实施方案被全国试点县市区借鉴。审核认定时限缩短至15个工作日,落实“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机制,减少群众跑动次数。
强化动态监测。升级淮北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公安、医保、教育等14个部门928万条数据,动态监测5.96万低收入人口和4.48万其他困难群众。设置医疗支出骤增、突发失业、教育负担过重等56项预警指标,累计核实处置预警信息5433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组建基层主动发现队伍,通过网格员走访、12345热线衔接等方式,及时摸排困难需求。
推动提标扩面。自2025年7月起,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795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达754元/月,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升至1119元/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0.29万人次,发放保障资金2.37亿元。特困人员5256人,集中供养636人、分散供养4620人,城乡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77%、57%,分散供养人员照料护理协议签订率达100%。临时救助2054人次414.30万元。
构建多元协同。推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慈善”帮扶联盟模式,成立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助洁、就业培训、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推动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政策向低保对象延伸,提升低收入人口“造血”能力。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1001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