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近年来,为了唤起社会保护地名文化的意识,市民政局持续加强对历史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自2022年起,为研究地名管理、地名文化的有关工作,加强对全市区划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进一步弘扬地名文化,筹备建立区划地名专家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事业,提升地名文化建设水平。民政与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住建、交通等部门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二)加强成果转化,擦亮文化品牌
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地名信息成果转化。近年来,先后编纂出版《淮北市地名录》《濉溪县地名志》《相山区地名志》《烈山区地名志》,为社会提供了详实、规范的地名文化资料;又先后编辑出版了《淮北地名印记》《最美地名故事》《淮北乡村记忆》等书籍,留住了人们心中的乡愁记忆。同时打造千年古镇(村)品牌,开展了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不断提高地名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三)加强地名宣传,传承地名文化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地名文化宣传。运用《中国地名大会》的影响力,充分挖掘我市地名文化,淮北地名题目成功亮相《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淮北的历史。通过拍摄《千年古镇临涣》《千年古村柳孜》《老猫洞》等视频,在光明网等网站上播放,进一步增强了淮北地名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四)推动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结合2024年开展的“乡村著名行动”,我市打造“地名+”管理服务模式,将乡村地名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出地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如矿山集街道南山村,将地名文化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美好祝愿结合起来,建设南山长寿观景台、南山汉文化自然博物馆等景点;烈山镇榴园村,全力推进“地名+产业发展”的经济主线,大力发展石榴产业,石榴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位居全国第四,注册“塔仙牌”商标,获得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称号,塔山石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提高了地名影响力,提升了地名附加值,还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了地名文化的进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