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照亮通往团圆的回家路——记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工作人员董鑫洋
在某个烈日炎炎的小巷中,抑或是某个寒风刺骨的路口,哪里有需要救助的人,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工作三年来,既有见证与家人团聚时痛哭流涕的感动,更有使出浑身解数仍没能找到线索的失落,也有发现流浪人员并能及时给到救助的满足,还有与传染病人、精神病人接触时的惧怕,唯一不变的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守。他就是“淮北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工作人员董鑫洋。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我刚出校门就走上了民政救助的工作岗位,缺乏经验,缺少历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起到模范带头的先锋作用,所以我希望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尽量把我安排在救助一线,多与流浪人员打交道、多为流浪人员做好服务。”201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董鑫洋,通过淮北市事业单位招考,来到了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工作。
流浪受助人员多为智力障碍、精神障碍患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再加上传统寻亲手段的局限性,导致长期滞留在站的流浪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董鑫洋认为只有创新寻亲方法,另辟蹊径,才能打破寻亲工作开展缓慢的瓶颈。于是董鑫洋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将传统寻亲方法和互联网寻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亲等互联网资源,并主动对接公安机关,借助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使历年滞留人员不断增加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救助寻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寻亲工作中,为了将受助人员个人信息掌握得更全面、更精确,一有时间董鑫洋就跑到滞留人员照料点、定点医院,与滞留人员悉心交流,手机相册里保存着每一位滞留人员的照片,脑海里记着每一位滞留人员的相貌特征。就这样,经过不懈努力,三年来,他共为150余名滞留人员找到了家人,把淮北民政人的真情与大爱传到了全国各地。
勇于担当 迎难而上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可是面对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浑身散发着恶臭甚至患有传染。
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恐怕大多数人会敬而远之,但董鑫洋和同事们不仅没有选择退缩,反而迎难而上,用爱心、耐心、细心让每一位流浪者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政府的关怀。
记得有一次董鑫洋在值班时,值班大厅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热心群众在老火车站附近发现一名身份信息不明的流浪人员。董鑫洋在第一时间驱车前往现场了解状况。到达现场后发现是一名衣着破烂的中年男性流浪人员,身体状况极差,语言表达不清。在准备将他抬上车时,董鑫洋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该男子双脚趾截肢,由于天气炎热,伤口已开始溃烂、溃脓,隐约可见白森森的趾骨,让他不自觉地后退了几步,心里更是打起了退堂鼓。但当董鑫洋看到流浪人员空洞的眼神、听到其含糊不清的咿咿呀呀,心里好像又被针扎了一样的疼,他也是别人的父亲、别人的孩子啊。董鑫洋强忍流浪人身上散发的令人作呕气味,在同事的配合下将该男子背上救助车辆,并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董鑫洋坚持每天去医院跟踪探视,掌握治疗情况。也许是被董鑫洋的真诚所感动,该救助对象终于说出自己的身份信息。经过近2个月的精心治疗照顾,该受助人员身体状况基本稳定。在将其护送返乡与家人团聚的那一刻,董鑫洋会心地笑了起来,已然忘记了刚把该男子送到医院后自己就倚靠在门口大树下干呕的样子。
救助工作最难的不仅仅是照顾好受助对象的饮食起居,在受助对象管理的不可控上,工作过程中挨骂甚至挨打对工作人员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一次,董鑫洋和同事们在站内询问一名男性流浪人员的身份信息时,该流浪人员突然发狂,挥起拳头向他们打过来,由于躲闪不及董鑫洋被打中头部。为防止事态扩大,董鑫洋没有多想,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抱住该名流浪人员。待将其控制住后,他感觉右手一阵阵疼痛,这才注意到右手背两道被抓伤的伤痕正在流血。
真情救助 温暖人心
救助工作虽然辛苦,但因为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就会觉得充实而满足。虽然寻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有一小部分流浪人员无法查明身份。根据相关政策,需要为滞留时间超过三个月的滞留人员办理本地户籍,其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便是身份证的办理。因为这些人员不能主动配合,大大增加了照相和指纹输入的难度,需要一个个把他们身体扶正,并拿着他们的手指进行指纹录取,有时需要做一些有趣的动作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来提高相片的合格率。董鑫洋像对待家人一样的温情服务,得到了派出所民警和前来办事群众的一致称赞:“你真有耐心,就是家人,也不见得能做到你这样。”“这些人被你们照顾得真好,到你们这就享福了。”……每当这个时候,董鑫洋都会向周围的群众宣传救助政策:“如果你们在大街上看到了流浪乞讨人员,一定要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哈!”
如果把救助事业看成一盘棋,董鑫洋就是一颗小小的“兵卒”,也许没有“将帅”的风采,没有“车马”的潇洒,更没有“军炮”的威严,但是董鑫洋有兵卒的无畏和奉献精神。凭着对救助事业的满腔热血,董鑫洋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流浪受助人员照亮通往团圆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