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民政局1234工作法打造“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新模式
健全一个社会救助体系。印发《淮北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举措》,全面落实“8+1+N”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召开全市社会救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制定社会救助服务政策;印发《淮北市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衔接并轨实施方案》,采取“1458”工作法强化政策、人员、业务融合,坚持“四个纳入”高位推动衔接并轨工作,今年6月,国家民政部来淮专题调研该项创新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印发《关于积极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明确5类救助服务对象、8类救助服务内容。
延展两种救助服务方式。低保十三年连增,特困持续增长,城市低保增幅213%,农村低保增幅805%。政府支出资金113万元为5613名特困人员购买1年期护理险,覆盖率、理赔率均达100%,今年以来,护理险受益困难群众500余人次,发放护理险补助金72.58万元。开辟特困供养人员住院绿色通道,4792名分散供养人员委托照料协议签订率100%。制定8大类50小项精准服务清单,为社会救助对象开展安全照护、生活照料、医疗协助、健康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维修及其他服务。
夯实三项社会救助基础。一是加强救助服务智慧化建设。通过“社救一点通”、“12345”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和3类救助信息平台,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二是加强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创新出台《规范基层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综合评估自查自评方案》,制定31条自查评估细则,强化33个“一门受理 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和390个社会救助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统一窗口标识、固定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建立服务规范、公示救助政策。三是加强救助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公开遴选民政专干104人,配齐配强443个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449人。举办各类社会救助业务培训7期,不定期深入镇、村开展“面对面”的业务指导。强化社会救助协理员工作年度考核,落实200元/人/月误工补贴待遇。培育社工机构27家,培养社工人才3100余人。
实施四个分类精准救助。一是精准认定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5类人群,重点关注低收入困难群众中的大额临时救助对象、重度残疾人和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借助3672个村(社区)主动发现网格和各类信息平台预警功能作用,精准核对申请人家庭信息。三是根据致困原因、困难类型,精准实施服务项目。四是采用随机抽查、交叉检查、明察暗访等方法,深入核查救助政策落实、资金发放、服务质量等情况,精准监督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