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出实招 民生保障有实效
转变救助模式。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需求。明确5类救助服务对象、8类救助服务内容,制定8大类50小项精准服务清单,提供照护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等,增强救助效果。
完善救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困难群众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救助政策;通过放宽认定标准、拓展政策范围等方式,将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更多低收入人口众享受到救助政策的惠及。2024年,新识别认定低保边缘家庭2985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461人。
多元主体参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同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救助合力。鼓励企业、慈善组织、“救急难”互助社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救助,共同编织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救助网络。2024年,“救急难”互助社救助229人次8.849万元。
加码数字赋能。升级扩容淮北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民政、人社、教育等12个部门信息400余万条开展信息比对预警,在全省率先实现监测范围由民政4类低收入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6.06万人)扩大到其他困难群众(4.28万人);建立网上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督查督办机制,实现督查工作的全程留痕、全面覆盖,提升救助帮扶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