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对标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实践中发现,传统单一物质救助已难以满足特殊困难群体的多元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淮北市立足本地实际,以“让困难群体生命有尊严、生活有保障”为目标,推动社会救助从“物质为主”向“物质+服务”模式转变,构建起全方位、精准化的兜底保障体系,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救助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双线联动”筑牢救助根基。淮北市构建“线下摸排+线上预警”的双重识别网络,筑牢“一户一档”基础防线。由市民政局牵头,组建市、县(区)民政干部、镇(街道)救助帮扶专干、基层网格员三级筛查队伍,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力度,重点对低收入家庭中一户多残、孤寡独居老年人、重度及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全域摸排。筛查涵盖家庭人口结构、衣食住行现状等12项核心指标,建立电子档案库,实现“家庭情况清、困难诉求清、服务需求清”的“三清”目标。同时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整合14个部门920万条数据,设置医疗支出骤增、突发失业等56项预警指标。双重识别机制成效显著,今年新增纳入救助对象3351人,确保 “应保尽保、不漏一户”。
“双向对接”定制服务菜单。紧扣“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核心,淮北市创新推出“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双向对接机制,定制“一户一策”服务菜单。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访谈、邻里核实等方式,逐户梳理形成“生活照料、送餐助餐、送医送药、代购代办”四大类20余项需求清单。依托淮北市低收入老年人居家服务平台,为60岁以上低保老人和特困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按照“重度失能老年人每人每月200元、非重度失能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给予补贴,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年均服务17万余人次;针对不同需求精准匹配服务资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家庭安排专业护理人员每周提供照料;为独居老人提供常态化送餐服务;为行动不便患者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由村医每周上门送药并开展健康监测。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让困难群众的需求得到精准回应,彰显救助温度。
“多元联动”凝聚帮扶合力。构建“民政统筹、多方参与”的协同帮扶体系,打通资源整合“堵点”。一方面建立“民政牵头、部门联动”机制,发挥市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救助帮扶政策体系的通知(试行)》,明确民政部门统一识别认定低收入人口,住建、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协同发力,形成“资源共享、政策衔接”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激活社会力量参与活力,统筹社会救助协理员、志愿者队伍为特殊困难家庭配备一对一帮扶联系人,引导社会组织实施“助学”“助医”“助老”等慈善项目10余个,覆盖困难群众5万余人次;同时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为1.9万余户低收入家庭提供8大类56项居家服务,实现“专业事交给专业人”。
“多维发力”升级服务质效。在专业照护方面,优化集中供养资源配置,引导失能半失能、高龄特困人员入住供养服务机构;针对精神障碍群体,建立“排查-诊断-供养”闭环机制,实现精准安置。在监护落实方面,对4623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部签订照料服务或监护协议,今年累计发放照料护理补贴627.17万元,通过“季度检查+随机抽查”确保服务落地。在应急响应方面,依托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组建 “应急帮扶小分队”,建立应急响应圈,今年已开展急难救助507人次。同时建立 “市-县-镇-村”四级动态管理机制,市民政局每季度专项督查,镇(街道)实时更新信息,村(社区)每月核实情况,对家庭人员变动、收入变化等实行“即时发现、即时登记、即时调整”,确保救助服务“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