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丨用爱守护“折翼天使”
她躬身羌山教育一线34年,是“折翼天使”们温柔坚强的“毛妈妈”;她坚守着“一个都不能放弃”的信念,为特殊儿童撑起了“一片天”;她致力于“让残疾孩子学会有尊严地生活”,让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这个“小家”变成了聚集温暖、互助互爱、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她是毛运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多年以来,她用爱为“折翼天使”撑起希望之伞,点亮了民族地区特殊儿童的生命之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毛运兰获得了“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好人”“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今年9月,毛运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1990年7月,18岁的羌族姑娘毛运兰从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她把青春与激情留在了大山里,留给了孩子们。为避免学生辍学,她坚持白天上课、夜里家访,岷江河畔留下了她深深浅浅的足迹。在走访中,她目睹了残障儿童随班入读难的困境,如何为民族地区残障儿童打开校园之门,让他们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
2009年9月,阿坝州第一所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毛运兰临危受命担任校长。怀揣“精诚团结、铭恩奋进”的信念,她带领30名从普通教育岗位转岗来的特殊教育教师,克服教学资源匮乏、招生屡遭“闭门羹”等重重困难,开启了汶川县特殊教育的征程。
“一定要让特殊教育学校成为汶川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残障孩子们求知的乐园。”毛运兰几乎24小时都待在学校,每天总结反思工作得失。她在学校中推行了一系列关爱特殊儿童的项目,帮助孩子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她和教师们教孩子们用画、剪、缝、绣、演、讲、唱、跳、写等各种方式进行表达,还教他们学会了跳锅庄、篮球、冰壶、轮滑等各种体育运动。在毛运兰的带领下,该校6名听障学生入选四川省残疾人艺术团和体育训练中心,6名听障学生考入大学,孩子们在四川省特奥运动会上累计获得29枚奖牌……
在不断探索民族地区特殊儿童教育新路子的同时,毛运兰还把民族地区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元素与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生存教育、廉洁教育相结合,打牢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根基。
“廉洁,像一簇梅花,傲霜斗雪;似一棵松柏,四季常青……”今年,汶川县举办“清廉汶川·诵廉者”活动,在毛运兰“手把手”的指导下,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10余名藏族、羌族特殊儿童用手语参加了此次活动,参赛作品《廉洁在我心中》获得了少儿组视频二等奖。孩子们的手语动作流畅、富有节奏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廉洁的力量和美好。
坚守在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15年,毛运兰和同事们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特殊儿童,帮助很多孩子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学校在校学生也从最初48人增加到了170人,专业教师从30人增加到50人,6间普通教室变成了26间多功能教室,学校从只有小学学段,发展到涵盖初中、职业高中学段。在这所学校里,藏、羌、回、汉等各族师生携手共进、同心筑梦。
毛运兰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残障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在毛运兰的推动下,当地政府先后投入4400余万元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并创造条件为陪读妈妈们提供家门口的岗位,以实现对残障儿童的家校共育。汶川县还创新建立了教师编制“周转池”,保障特殊教育的专业教师编制优先匹配和持续供给,为特殊教育吸纳更多优秀教师。与此同时,毛运兰还将羌绣、烹饪等专业技能教师聘请入校,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技能教育培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永葆教育情怀,用责任和担当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毛运兰说,“我的责任就是让各民族孩子玩在一起、学在一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让每一个有需求的特殊家庭都能得到优质的服务。”(通讯员 柴自贵 米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