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解读】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春媛介绍2024年淮北市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12月19日下午15点,淮北市民政局在四楼会议室召开2024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主题为《2024年淮北市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会议邀请安徽日报、安徽经济报、淮北市传媒中心记者参加,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春媛及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王单单现场介绍《2024年淮北市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春媛】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通报一下2024年淮北市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2024年以来,淮北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有力指导下,扎实推动社会救助各项工作,获得多项荣誉:荣获社会救助领域2023年落实重大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省政府督查激励;2023年度全省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总体得分全省第一;在全国率先开展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受到民政部、省委、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以第一名成绩荣获民政部2023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2024年5月成功承办全国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座谈会,面向全国17个省(市)介绍淮北试点经验。
一是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向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延伸。组织召开市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7次,与农业农村、财政、医保、住建等部门会商政策完善、数据比对、资金保障等问题8个。认真落实镇级“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效。全市投入资金216.28万元(其中慈善资金5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为低保、特困家庭提供助洁、助餐、精神慰藉等服务。全市33个镇(街道)“救急难”互助社覆盖率100%,资金到位率100%,共筹集资金1387.125万元,开展急难救助229人次8.849万元。
二是不断完善“提质+增效”保障政策。印发《关于规范80周岁以上高龄津贴、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人员供养补助金审核发放流程的通知》《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办法》,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简化优化低收入人口认定、救助流程,提高服务质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1-11月,全市累计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2.48万人次,发放保障资金3.08亿元;保障特困人员5462人,城乡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3%,分散供养人员照料护理协议签订率达100%,特困人员护理险购买率、理赔率均达100%;临时救助2011人次455.02万元。
三是持续优化“线上+线下”监测机制。线上依托淮北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民政、人社、教育等12个部门信息439.03万条开展信息比对预警,在全省率先实现监测范围由民政4类低收入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6.21万人)扩大到其他困难群众(4.28万人),并建立了网上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督查督办机制。线下建立“月度入户走访+预警信息处置”铁脚板滚动摸排机制,及时将困难群众纳入低收入人口开展救助帮扶。落实低收入人口家庭情况年度审核和家庭就业收入6个月渐退期政策,确保低收入人口有序平稳退出。今年以来,处置预警信息2727条,低收入人口新增6137人、退出6264人。
四是切实强化“规范+专业”救助管理。今年以来,市县举办社会救助系统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4期,市、县(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不定期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开展“面对面”业务指导,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水平。自2023年在全省率先探索施行“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机制,目前全市33个镇(街道)已全部实现机制规范化。今年上半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所有镇(街道)救助对象档案管理电子化。各部门救助帮扶信息汇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后自动生成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清单,全面反映每户低收入困难家庭享受的各类救助帮扶政策。
记者问:社会救助工作一直都是民政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请问,今年社会救助出台了哪些重要文件?
答:联合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等10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办法》,科学界定低收入人口的范围,规范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程序,进一步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向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延伸,形成了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低收入人口,信息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切实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记者问:淮北市社会救助工作智慧化信息化工作开展如何?
答:淮北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应用,助力社会救助工作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淮北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于2021年12月建成,今年3月份,根据工作需要我市对系统平台进行了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了申请、核对、审核、救助、监测和管控6个流程,形成了闭环的工作机制,系统平台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淮北社会救助工作更加精准、便捷、高效,实现了基层减负和便民利民的统一。
目前,淮北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兼容国家防返贫监测系统功能,通过构建救助申请、救助帮扶、监测预警、综合分析4大功能模块,将低收入人口认定系统、核对系统、临时救助系统集成整合,系统间互连互通,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一个账号登录、在任一页面自由切换进入任一系统。在系统平台内,建立了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低收入人口、信息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格局,人员认定精准高效,救助帮扶精准多元,监测预警精准及时,业务工作精准简化,信息查询精准便捷,社会救助工作实现质的提升。
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中系统集成整合、信息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等经验做法被民政部社会救助司编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指引》,淮北市社会救助工作智慧化信息化工作,被省民政厅推荐申报民政部社会救助工作智慧化信息化工作优秀案例。
记者问:市民政承担了一项国家级试点项目,请问是什么,如何开展的,取得哪些成绩?
答:202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政策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选定刘桥、临涣、宋疃、渠沟、朔里作为试点镇开展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创新建立“监测体系、标准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责任体系、评估体系”六大体系,推动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认定流程、享受政策、系统功能等方面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慈善”低收入人口帮扶联盟模式和专家服务团帮扶模式,扩大了救助范围,提升了服务效率,统筹了救助政策,识别更精准、救助更快捷、服务更温暖,有力推动了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进一步筑牢了困难群众的返贫防线。农业农村部5次、民政部3次、张曙光副省长3次来淮调研指导试点工作,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要情》2024年第1期和中央改革办刊发淮北试点经验做法。